3月29日,2024年湖北省青少年体育大会在潜江召开,我省体教融合示范区政府、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对口帮扶高校的负责人,与全省体育战线及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地县级体育、教育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围绕“建设体教融合先行区,打造后备人才新高地”的主题交流意见,让青少年体育这颗“种子”长成体育强省建设的参天“大树”。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建设体育强省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体现。湖北省体育局局长水兵表示:“抓实青少年体育工作,要突出‘深化体教融合’这条主线,明确‘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两个重点,聚焦‘阵地建设、服务供给、监督管理’三个抓手,走出湖北特色发展之路,办好人民满意的青少年体育。”
3月28日6点30分,潜江德风学校四年级一班的赵庆林和小伙伴一起开始了每天例行的乒乓球早训。“要练1小时40分钟,然后就正常上课,每天还有一节特色课。”赵庆林说,“只要喜欢就能报名参加,想学别的项目也可以报名!”德风学校体教融合专项队成立两年来,组建了篮球、乒乓球、跆拳道、啦啦操、武术、击剑、橄榄球等专项运动队,队员总人数近300人。随着运动队规模日趋壮大,成熟的梯队式培养和训练模式日臻完善,热爱运动的校园氛围也越来越浓。
为响应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我省率先在全国推出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及各地政府携手合作,因地制宜打造了多个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的成功典型。2023年,省体育局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支持示范区试点建设,带动各地配套投入专项资金,新建扩建体育场地165个,新增体育教师、教练员157人,布局试点学校193所,成立学校体育社团2114个,组建校队548支,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1147场,青少年参与规模达到31万人次。在去年10月召开的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我省体教融合工作被点名表扬,广受好评。
在襄阳,襄阳体校与襄城东街小学、襄阳市22中、襄阳四中合并,隶属于市教育部门管理,并接受市体育局的业务指导。合并后,体校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平台,家长们吃下了定心丸,体校也拓宽了自主选材的空间;在京山,其代表性的网球普及教育已深入幼儿园,公开出版的《京山市中小学校网球教材》成为持续推进“网球进校园”工程的持久助力与质量保障;武汉市江岸区制定了《小升初体艺后备人才定向入学工作实施方案》,解决了体育苗子就学问题;枝江市常态化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形成了“每天有体育课程、每周有体育活动、每月有体育赛事”的浓厚氛围。
连日来,我省多地气温攀升至近30℃,而在宜昌市体校篮球馆里,空调和冷风机为孩子们的正常训练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近两年来,宜昌市体校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对教学楼、足球场、拳击馆、运动员公寓、网球场、游泳馆、篮球场、举重房等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校长王燕珍说:“我们将进一步按照‘61530’行动计划的要求,坚守体校主阵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体育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开展,2022年12月12日,《湖北省全面深化体校建设“61530”行动计划》印发,荆楚大地就此拉开了加大支持传统体校建设的序幕。
“61530”行动计划,是指到2025年,构建起以6所省属体校、15所市州体校、30所县市体校为主要阵地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办学模式有效适应、办学条件有力改善、办学规模有序衔接,项目布局更加科学,改革发展更可持续,使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供给基本满足体育强省建设需求。这项直指新时期体校发展诸多难点的计划问世不久,就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作为先进典型被广泛关注。
“61530”行动启动一年来,省体育局投入资金3144万元支持首批省市县36所体校入选“61530”,助力体校振兴复兴。得到大力支持的各体校再次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荆州市体校对标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要求,成立体科所,科学训练走在了基层体校的前沿;京山市投入2.4亿元建设的湖北省网球学校新校区,将在今年9月前投入使用;李小双体操学校对内与幼儿园合作招生,对外赴全省实地招生,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而在今年,继首批36所体校之后,又有4所体校加入“61530”,总数达到40所。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省基本形成了具有湖北特色、富有时代特点的青少年体育发展之路。省体育局副局长骆启义表示,接下来,要以联办体校、优办赛事、兴办活动、大办融合、常办支教、强办培训等“六办”工作为抓手,加快构建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运行体系,开创新型制下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省十六运会体校组73人次打破47项省运会纪录,135人次打破74项省纪录,共有4人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104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338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广西首届全国学青会湖北省464名运动员参赛,揽获33金27银23铜,奖牌榜位居全国第6;
“61530”计划入选体校向省队输送53人,共获得世界冠军34个,亚洲冠军31个,破1项世界纪录,1项亚洲纪录;
53所体校入选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9所体校入选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入选数排在全国第7、中部第1。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